【文化评析】国产微短剧:“轻”风好扬帆
更新时间:2024-10-24 浏览量:
【文化评析】
作者:景嘉伊(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微短剧“出海”风潮日劲。近两年,多家中国微短剧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并取得亮眼成绩,多款国产短剧应用在欧美、东南亚市场下载量与内购收入屡创新高。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深度应用、拍摄制作技术的推广普及、网络视听平台的快速发展,微短剧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也成为引领中国平台和中国故事“出海”的网络艺术新形态。当熟悉的台词、剧情、服装、道具等通过艺术手段巧妙融入异域场景时,不少人惊呼“原来大家都吃这一套”。微短剧“出海”何以爆款频出?答案就在于一个“轻”字。
内容上的轻量化是吸引用户兴趣的首要因素。在几十秒到15分钟不等的时间里,一部微短剧能够集合多个题材元素,并通过快节奏、多反转、强冲突、浓情绪的表达方式迅速吸睛。相较于历史片、纪录片、形象宣传片等严肃题材,微短剧提供了跨文化交流中通俗易懂的“低语境”表达,迎合了各个群体共通的情绪价值需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压娱乐的途径。
形式上的轻便化是微短剧获得大规模传播的基础前提。与长视频相比,微短剧体量小、更新快、入口多,用户无须注意力的集中投入,利用碎片化时间即可尽情“刷剧”。观看微短剧无须使用电脑、电视、大屏幕等设备,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无负担地接入。用户只需通过评论、点赞和分享等互动功能,便可与创作团队对话,甚至参与、主导后续剧情走向。
手段上的轻巧化是微短剧收获海外市场的关键原因。“出海”微短剧针对多样的区域和分众特征,进行了精准化的内容制作与渠道投放。例如,面向欧美地区大力推介个人英雄主义、灵异类、惊悚类题材,面向日韩用户重点讲述普通人职场逆袭的热血故事,让东南亚用户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情感纠葛中产生共鸣。从最初的输出国内短剧、增加外语配音和翻译字幕的译制形式,再到如今由当地团队参与制作、本土演员直接出演,本地化实践进程不断深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时效性也由此不断提升。
运营上的轻简化是“出海”微短剧能够持续发展的商业法宝。微短剧投资少、落地易、回款快、周期短,商业模式更加灵活多元。其中,横屏微短剧的盈利模式常嵌套在长视频平台的会员制度当中。竖屏微短剧多将用户单集付费作为主要盈利点。此外,会员订阅、广告解锁、平台采买、流量分账、电商带货等盈利方式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如今,“出海”微短剧企业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全产业链条,上游包括IP、剧本、拍摄、制作等内容生产环节,中游涵盖采买、整合、销售等内容分发环节,下游则是针对用户的内容消费环节,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产业运作路径。
无独有偶,近年来,以综艺节目、文创产品、网络用语、城市旅游、时尚穿搭等流行文化为代表的轻量产品频繁走红海外,展现了中国传播业态的活力、包容与开放姿态。地方性的图像、音频、话语、叙事借助全球性平台扩散,以简单明了、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超越了语言和文化障碍,丰富了对外传播的叙事类型。在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将有趣味的生活方式、态度观点等带入全球舆论场。
面对微短剧创造出的显著国际传播效力,在国家政策带动下,北京、上海、陕西、浙江、山东等地纷纷出台支持举措。比如,“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等计划,鼓励创作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貌、新韵、新潮,寻找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变革精神的创作角度,在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对话互动中推动作品向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升级。可以看出,“轻”代表的不仅是一种传播策略的调整,更是一种传播业态的升级、传播思维的革新。呼唤更多的轻量化传播为我国国际传播带来清新之风。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3日 02版)
上一篇 : 传承弘扬好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光明论坛】不断推动文艺创新 让精品竞相涌现